协调降息(二)

利率差可以是资金流动的基本诱因,但1986年以后的利率差较1980年前后缩小了许多,无论美元处于何种水平,这种小幅度的利率差都会失去任何意义,这一点却是日本的投资家们于当时刚刚体会到的。

协调降息

严格维护与美国间的利率差的协调,忠实满足下调利率的“国际”要求的,莫过于日本。日本官方利率如同美国利率下调的影子,紧接着就降了下来。进入1987年以后,美国的利率下降到了2.5%的超低水平。

公司财务战略管理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

在网络化时代,要求财务经理不仅能管理财务和会计部门的问题,而且要求财务经理能从战略管理的高度应用信息技术来协同业务流和资金流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经理花在传统的资金管理上的时间将越来越少,而花在通过分析促进公司价值增长上和实现战略目标上的时间则越来越多。

股价暴跌的导火索

让我们再通过以下视点,从另一个侧面看一看1990年日本股市的狂泻。1989年,东京证券市场尚沉浸在“债权国行情”中时。日本银行于1989年5月改换了货币政策,可是日本的股票市场却视若无睹般地继续攀升。

利率无成本论

纵观英国、美国的先例,核心的资本输出国同时还应该是世界货币国,在数十年中成为世界政治、军事的核心。在缺少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日本一味扩大对外资产,到底能否被国际社会接纳? 如果有人批评日本固守'利息无成本',我看是不幸而言中。

实例:增值税优惠政策的利用

在增值税法中,规定了很多的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可以归纳为:减免税政策,包括免税、减税、暂不征或暂免征;先征后返政策,主要包括即征即退、先征后退和先征后返政策;对部分特殊部门的优惠政策以及起征点政策。企业应该仔细研究并熟练运用这些政策,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合法手段,减轻自己的税负。

国际清算银行规则的幕后、由来

就在对日舆论压力日渐强劲的情况下,一种既需要继续依赖日本资金的流入,同时又希望控制日本的资金势头的相互矛盾的心理在美国的决策中枢滋生。以银行为对象的国际清算银行的规则便是由此诞生的措施之一。

财务报告的制度框架

有必要对公司管理层的会计选择进行严格限制,甚至要求所有的公司采用同样的会计程序。这便为制定约束财务报表信息的制度框架提供了理论基础。为了更为有效地进行财务报表分析,必须深入了解这一制度框架。

6种纳税筹划的基本方法

从纳税筹划的实践看,常用的方法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纳税人身份、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利用应纳税额的影响因素、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各税种的某些特殊规定、税负转嫁等。

庞大的汇率差损失

定值过高的美元给日本带来了巨额贸易收支的顺差,使得日本经常收支的顺差迅速膨胀,而一旦美元贬值,自然要致使日本蒙受巨额的汇率差损。

起步于日本的美元升值

根据学院式的理论,当日美两国间出现贸易不平衡,美国拥有巨额贸易赤字时,就应该贬低美元对日元的汇价,并得出美国对日本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结果,最终使两国的贸易收支在新的汇率中达到平衡。

财务报表分析的前置条件之识别报表粉饰

财务报表分析的前置条件之识别报表粉饰

财务报表是报表分析系统的基本信息输入,报表信息质量对分析结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但信息不对称理论表明,公司管理层拥有信息优势,作为“理性的经济人”,他们往往会利用各种手段将这种信息优势转换为实际利益,报表粉饰就是其滥用信息优势的重要手段。